【先进事迹】万般才情许病患,妙手仁心医心魔
2019-06-17 11:10
【人物名片】
刘汉雄,男,1970年12月出生,汉族,现为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助理,兼任中华医学会及中国医师协会、省市医学会、海峡两岸心血管专委会等各级学会多项学术任职,成都市卫生系统学术技术带头人和2014年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被评为首届“成都市优秀卫生人才”。
【事迹概述】
刘汉雄同志从事心血管病专业有20余年,多次获成功抢救及出色诊断奖;主持和参与科室20余项新技术引进和开展,5项达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他热心公益,勇于担当,积极参与组织“生命网”等健康教育活动,多次赴老少边穷地区帮助开展实用技术及义诊、会诊,指导省内外多家单位开展新技术,为支持基层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
【正文】
精益求精 填补空白勇攀专业高峰
刘汉雄,这位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小就接受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琴棋书画非常精通,古筝的弹奏水平甚至已经达到了专业的级别,但就是这个在别人眼中万般才情的“才子”却义无反顾的考入了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该院心内科是四川省的传统优势学科,一直传承以心血管危急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为基础和核心,紧跟心血管诊疗的前沿技术,早在70年代在较早开展了右心导管技术,80年代初期即常规开展了起搏技术、冠脉造影技术,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技术等;在1992年率先在省内开展了房颤射频消融术(当时在全国也仅有10多家大型教学医院的心脏中心能开展),1994年在国内较早开展了三维导航下治疗复杂心律失常。近年来,由于心血管内科的专业特殊性和医院各专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心内科的学科发展逐渐进入瓶颈期。
2014年刘汉雄同志带领电生理团队引进国际上先进理念和技术,多科室合作,解决了传统房颤射频消融手术中患者的疼痛不适的难题,率先在国内开展“全麻下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并首次在西南地区使用“磁感压力消融导管、光感压力消融导管”,使房颤手术成功率大为提升。在刘汉雄的带领下,心内科的发展逐渐突破了瓶颈,特别是近2年来随着心律失常治疗理念的更新和硬件设备的支持心内科心律失常治疗团队紧跟心律失常诊治疗前沿,成功开展“无射线绿色电生理”、“心内、外面联合消融”、“心律失常杂交手术”、“恶性心律失常急诊消融术”,使小儿、孕妇、高龄等特殊人群的心律失常和心律失常的危急重症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刘汉雄同志所带领的团体在复杂心律失常诊治领域处于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得到国内协会、同行的认可,因此也多次受邀在国内最高级别的学术会上作手术演示。在心动过缓的起搏器植入领域,刘汉雄带领的团队被誉为“心脏起搏器的4S 店”,他把起搏器病人的术后程控管理提到一个比技术还重要的地位,一次植入终身负责。2016年1月他带领的起搏器团体被选为CRT培训中心;每月有200多人次的起搏门诊随访量,10多年的潜心研究探索出特有的优化新流程,提出了快速优化新算法的公式,其成果已总结为多篇科研论文在《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英文版以及以Medline/SCI文章形式发表,获得国内外同行认可,并通过了科研成果鉴定。作为学科负责人,他带领心内科开展新技术6项,包括在国内首先开展房颤化学消融术,在西南地区首先开展房颤消融术、三维导航/Agilis可调弯鞘辅助消融术、CRT程控技术,以及国内先进的室速心外膜消融;作为主持人开展新技术5项,包括在国内首先引进Amplatz诊断导管用于CRT植入、独创了心脏再同步化术后优化新算法、提出一系列新公式并发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论文;在四川省内首先开设起搏门诊。这些工作使医院心律失常专业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并成为新业务增长点,大幅度带动了心内科病源结构的变化,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精心呵护 舍己为人为患者谋健康
比起医术,更可贵的是刘汉雄的医德,无论在手术台上还是在病房里,他总是把病人的病情放在首位,遇到病人对病情有疑问的时候,他总是耐心的为病人一一解答。心内科介入手术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不能理解平时好好的一个人怎么突然就病危了,而这时的刘汉雄是及其有耐心的,对于病人的各种疑问事无巨细的回答。到了手术台上,他是能穿上三十多斤铅衣防护服的“钢铁侠”,心内科介入手术是存在辐射危害的,暴露在辐射环境越久影响越大,他作为医院心内科介入手术的中流砥柱,明知道工作环境可能对身体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但是他依然坚持亲自操刀,穿上沉重的铅衣,把病人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甚至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坚持把病人的心脏问题解决,消除隐患,最大程度减少预后复发率,提高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水平。
2011年,寒夜里,四川省藏区阿坝州马尔康地区一名安装了新型心脏起搏器(CRTD)的病人出现病情恶化,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反复抽搐发作,命悬一线,当地医生对此种新型起搏器了解不多。刘汉雄同志本在参加学术讨论会,接到求救电话后,立即连夜奔赴马尔康,途经山路正在下雪,不久要封山,车轮需绑铁链,抵达时已是凌晨零点。当时,他是带上专门的设备前往的,这种设备,整个四川地区只有两家医院具有,而且在调参数的时候程序极为复杂。抵达马尔康后,刘汉雄同志利用自己发明的公式计算出参数调节方法,优化了CRTD,让起搏器重新正常运作,经过通宵抢救,病人转危为安,一看时间已是早晨7点。这样的紧急救治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来说已是家常便饭,然而,对更多偏远地区的心脏病人来说,长途求医风险太大,如果当地医生能够就地救回病人是最好的选择,至少先抢救等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转院;当地医生也渴求这些适用的心血管病救治的关键技术,出于这种考虑,刘汉雄同志多次带头赴阿坝、甘孜、凉山等地区,除帮助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为当地“输血”外,还积极推广适宜技术,让当地医生掌握能够救命的关键技术,将“输血”变成“造血”行动。医院心内科也接收当地医生免费进修学习,并在取得成都市和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下,与多家医疗单位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同时也是响应国家的双向转诊政策,建立了科联体框架下的合作体系,接收了许多外地的心血管病危重患者,为基层心血管的患者同质化治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位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由于内分泌及免疫功能下降,手术伤口难以愈合,需要长时间的清创、换药,开始是在门诊额外加号,刘汉雄医生考虑到病人经济困难,家在外地,于是刘汉雄利用自己每天下班休息时间亲自为患者清创换药,还免去了患者的诊费,这样的行为一做就是一年半,治疗期间,病人多次丧失信心,刘汉雄不断鼓励患者,最终病人恢复健康,这件事感动了患者家属,患者的女儿受此影响,立志学医,现已成为一名优秀心血管医师。
精进不休 坚守初心持续奉献
在手术台上,刘汉雄是掌握病人生死的心内科介入医生,是病人健康的守护者,每一位病人的安危他都记挂在心上,可以细数他们疾病的每一处细节,早上八点的每日查房他从未缺席。
对于家庭,刘汉雄总是怀着深深的愧疚,已经快忘记上一次和家人一起团聚是什么时候,能回家按时吃饭已经算是巨大的惊喜,难得的一次早回家吃顿晚饭都能让整个家里多了几分喜气;妻子对他是全身心的照顾和投入,整个家庭都为了他的事业在服务,虽然嘴上不说,很多时候家人还是希望能得到刘汉雄更多的时间陪伴,妻子也希望他能分给她更多的时间,哪怕只是逛逛街,一起去菜市场这些日常小事。
从成都到凉山、甘孜、阿坝,从手术室到抗震救灾,从科研到管理,刘汉雄始终秉承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本分,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任务,在自己平凡的岗位做出了许许多多不平凡的贡献。我们看到的只是平凡的医者身影,但是他的身后却有耄耋母亲的殷殷期盼,相知多年妻子的无言希冀,“医者仁心”,对于刘汉雄而言不是贴在高墙上的冰冷口号,而是用汗水滴注在心间的无声誓言,他把自己的万般才情奉献给了患者,用妙手仁心帮助患者战胜了“心魔”。
【好人寄语】
愿天下的好人,都有一颗健康的心脏。
【道德点评】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者不但要有一颗仁心、还要有一颗爱心、更要有一颗恒心,用工匠精神去专研技术,用仁爱之心去服务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