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事迹】李国平:我们要建四川最好的呼吸疾病治疗中心
2019-07-01 11:22
【人物名片】
李国平,男,1967年9月出生,汉族,现为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留美学者、美国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访问学者。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卫生厅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呼吸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变态反应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呼吸专委会哮喘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英文版等杂志的审稿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
【事迹概述】
2018年,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项目落实年”,以项目落实为抓手,围绕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学科提升、质量改进和人文医院建设这“三大战略”展开工作,以期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好的医疗健康保障。
不论是学科提升,还是质量改进,“人才”都是关键点。市三医院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曾首次面向全球招聘高端人才,率先打响全球人才招募战。而此时的成都,正围绕新的城市定位,不断吸引聚集各类人才来蓉创新创业,以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进而将成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著名呼吸内科专家李国平教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被引进到市三医院的。
【正文】
今年,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项目落实年”,以项目落实为抓手,围绕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学科提升、质量改进和人文医院建设这“三大战略”展开工作,以期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好的医疗健康保障。
不论是学科提升,还是质量改进,“人才”都是关键点。市三医院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曾首次面向全球招聘高端人才,率先打响全球人才招募战。而此时的成都,正围绕新的城市定位,不断吸引聚集各类人才来蓉创新创业,以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进而将成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
著名呼吸内科专家李国平教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被引进到市三医院的。
到成都,到更大的舞台去!
李国平早已功成名就,原本可以过更清闲舒适的日子,但他选择继续奋斗。在他看来,一个呼吸疾病专家,应该到一个更大的舞台上,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成都的人口众多,而且是发展迅速的新一线城市,在忍受着呼吸之痛的病人也更需要这样的专家,“我希望能再创业。”
其时的市三医院,正在努力推进学科建设,该院呼吸内科尽管在成都已有不小的名气,但在新一轮发展中,科研和临床需要得到进一步发展。两者理念一致。李国平作为人才引进,进入市三医院呼吸内科。
他是谁?他是钟南山的博士生
李国平是呼吸内科专家,是我国呼吸病学泰斗级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带出的博士生科,研究能力和临床技术都非常突出。
仿佛每一个天赋异禀的人,都有调皮的过往。李国平初中时成绩很好,因为贪玩,高中一度由快班调整到慢班。出现厌学情绪时,瞒着父母悄悄退学,遭到责骂后才重新复学。重新调整自己后,以不错的成绩进入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主要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从事临床工作。
2000年,一个上肺病变的患者从症状上看是典型的结核,但查痰是阴性,治疗也不见效果。查英文文献,发现自己只能读得半懂。同年,参加省内的呼吸年会,看到与会专家展示的研究成果,再次受到刺激,“别人能行,为什么我不行?”他从心里发出诘问,同时自我反思。近10年后,他决心读博提升。“要考就考最好的导师。”2002年,他成为钟南山院士的学生。
跟钟南山做研究,他体会到大师的严谨,“跟老师上门诊,遇到一个‘镜像人’,我写的病历只有几句话,老师很不高兴,他说:‘我不喜欢你这样。’”李国平说,钟南山不会冲学生发火,表达不满意的方式温和但严肃,有强大的震慑力,“从此以后开始要求自己严谨治学。”
一个人明白目标时,困难都可以克服。同批5个博士生中,李国平是第一个发表SCI文章的。3年博士所学,也让他看到了内地和沿海地区在科研上的巨大差距。2006年,他建起了西南地区第一个“炎症与变态反应实验室”,用科研不断推动临床的发展。
再选择,建四川最好的呼吸疾病治疗中心
实验室在西南地区不仅较早开展脱敏治疗,而且通过诱导痰进行气道炎症细胞检测,让慢性咳嗽患者得到精准的诊断和治疗。依托实验室,一篇篇具有影响的SCI论文接连发表。2006年,因科研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年仅38岁的李国平即被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7年实验室在过敏性疾病研究上的中国科技影响排名已冲到第40名,也是西南医科大学唯一进入前40的学科。
李国平被引进到市三医院,是想在新的起点上干一番事业。走马上任市三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便立志把科室的科研水平带动起来,让科研作用于临床,通过学科建设,快速让临床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目标是把市三医院呼吸内科,打造成成都乃至四川的呼吸疾病治疗中心。”
新气象,就任时间短暂 已取得巨大成效
就任时间尚算短暂,但市三医院呼吸内科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从病人就诊的角度去讲变化,也许更容易让人理解。
一位中年男性,罹患难治性肺炎,病因不明,在多家医院求治2个多月不见好转。李国平主任及医疗组长何萍的高度关注,利用多种检查方法,培养到两种芽孢杆菌和化脓放线菌。经多学科讨论、文献查找及初诊医院病理切片查阅,最终确定为罕见的“肺化脓放线菌病合并坚实芽孢杆菌感染”,该类型的混合感染国内外尚未有报道。这一病例的分享,在刚举行的全国呼吸精英论坛暨第二届全能挑战赛决赛中获得同行点赞,并最终斩获亚军。
依托李国平的实验室研究,市三医院呼吸内科不仅在诊疗上实现提升,新技术也是源源不断。先后开展了“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纵膈穿刺活检术”、“肺外周病变的经气管镜超声小探头引导活检术”、“导航支气管镜检查术”等,部分新技术甚至填补了成都乃至四川的空白。
共努力,以人才为燃料持续推进医疗发展
查房、讨论、科研……早上七点过起到深夜,李国平每天埋首于科室,他期望带领团队往高端前行。此前,市三医院呼吸内科首次参加钟南山院士主持的院士大查房,视频连线时的方案讨论得到钟院士充分认可。3月,市三医院呼吸内科再次作为全国分会场,参加钟院士主持的“国际专家面对面之院士大查房—慢性气道疾病专题”。这次,世界著名呼吸病专家、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国家心肺研究所的负责人也受邀参加,三方连线,零距离探讨病例诊疗思路,“院士大查房是路径、是桥梁,让我们向医学的前沿和高端迈进。”近期,市三医院院长徐俊波率队,与李国平等一行前往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拜会钟南山院士,请他为医院呼吸内科建设把脉引路。在这次会谈中,钟院士表示出了对与市三医院进一步合作的兴趣。
李国平期望用5年时间,将市三院呼吸内科建设成为市内最强、川内顶尖、西南知名、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在呼吸介入、变态反应疾病、肺部疑难疾病等方面形成特色优势,技术水平处于川内领先、西南一流地位;实验室达到省重点实验室标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齐头并进;并成为博士生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进而争取打造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学科提升战略,建立高品质、富有竞争力的重点学科集群,是医院发展‘动力工程’。”徐俊波院长表示,今年医院的“项目落实年”,将以项目落实为抓手,围绕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学科提升、质量改进和人文医院建设这“三大战略”展开工作,而这其中最不可忽略的关键点就是“人才”,这将作为医院持续发展的“燃料”推进,最终达到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好医疗健康保障的目的。”
【好人寄语】
重医德、精医术;为病人、解疾苦
【道德点评】
弘医者仁心。他为群众解除病痛,用精湛医术践行救死扶伤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