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静脉治疗理念
2010-07-27 09:13本站
消化科/高羚芯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工作压力的增加……人们逐渐开始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在医疗事业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治疗手段和药品也出现在我们面前。那么,最经济的治疗是什么?在人们的传统观念看来,花钱少就视为经济了。其实不然,真正经济的治疗应该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有效的治疗效果!
作为医院静脉治疗小组的成员,我有幸参加了卫生厅组织的“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临床使用与管理国际交流研讨会”,听取了由美国临床护士培训师杨
PICC在静脉治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是一种经过外周浅表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插入到上腔静脉的高新导管护理技术,目前已经成为静脉给药的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适用于7天以上的输液治疗、需要反复输入刺激性药物或高渗粘稠的液体、以及需要使用压力泵或加压输液、反复输入血液制品、每日多次采血的患者。
PICC的临床最大优势在于可避免传统中心静脉穿刺的风险,使用安全,极少引起并发症,避免了血胸、血气胸等深静脉穿刺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经长期验证,感染和血栓的发生率极低。操作程序简单易掌握,在直观下进行,护理人员可独立完成整个过程。置管成功率高,能避免反复穿刺外周静脉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导管留置时间可长达一年,护理简便,平时只需注意定期常规消毒和正压肝素封管;易固定,不易滑脱,不限制患者臂部活动,更有利于患者带管期间的生活与工作,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当药物通过PICC管通注入血液后被迅速稀释,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上肢血管网,解除了药物对周围血管的损伤,能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同时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了一条便捷、安全、无痛性静脉通路。
此次课程,还介绍了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术(赛丁格尔穿刺术)。在血管超声导引系统指示下,PICC置管技术变得更加安全,对周围组织损伤更小,能够清晰定位,由传统的盲穿飞跃到可直视下的血管穿刺,穿刺部位由传统的肘窝下改为肘窝上,专利的导针器,可引导穿刺针顺利地进入靶向血管,对于缺乏外周静脉通道的患者极大提高了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血管超声导引系统具有记忆功能,可存储信息,便于收集临床资料,有利于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通过这次学习,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应当以科学的态度来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静脉治疗方式。患者在住院过程中,90%要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其中包括给予抗生素、补水、化疗、电解质、营养液或多项综合治疗,建立一条可靠的静脉通道成为每日的挑战。在我们以往的治疗中,病人接受输液治疗通常是从手背远端血管开始扎针,逐渐往上,一针、两针、三针……幸运者治疗结束痊愈出院,重病者身上就已无处可扎,最后想到放置长期静脉输液导管,此时患者已受到不计其数的针痛、药痛甚至出现静脉炎,无形中也给患者增加了材料费和治疗费。
就护理新观念看来,患者接受医生诊断后,护理人员在实施治疗过程中要杜绝一切让患者受到二次伤害的可能。护理人员要明确认识静脉炎的发生受药物pH值和渗透压、药物稀释度和溶质浓度、输液速度的快慢、留置针材质的差异性、导管型号、留置时间、穿刺部位、技术、消毒及固定方法、患者本身的病理生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在静脉治疗过程中要主动完成全面的护理评估程序,根据病人病情及治疗需要,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来及早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血管通道器材,保障病人顺利完成静脉治疗。我认为PICC在治疗中不应为最后采取的方法,而应作为首选方法来建立静脉通道。因为它为保护患者血管资源、防止静脉治疗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等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