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科站在新起点 实现新跨越的追求
2012-03-14 15:41本站
呼吸科站在新起点 实现新跨越的追求
呼吸科/李 凯
收获是对耕耘的最好注释,岁月是对历史的真切见证。时光荏冉、寒暑易节,随着医院70载的发展,我院呼吸科已经成长为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临床科室,拥有正式床位140张,年收治住院病人2600余人次,为成都市医学重点学科(在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成都第二临床学院呼吸教研室。
呼吸科现拥有三个功能划分明确、组织结构严谨的病区,开放正式床位140张,其中包括有7张病床的重症监护室,是成都市市级医院中唯一设立呼吸重症监护室的呼吸科。并设有肺功能室、纤支镜室、睡眠监测室,拥有先进的大型肺功能仪、电子支气管镜、多导睡眠检测仪、多台有创及无创呼吸机、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等多套设备。
历经35年艰辛蜕变,我院呼吸内科已蓬勃发展为一个处于四川地区医疗技术领先地位的重点医学专科,一个不断开拓进取的专业技术团队,一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她孕育了一批又一批卓越的医学、护理专家,如今,她又正在“生理—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感召下,不断将“大医精诚、厚德积善”的医学人文精神渗透到更加精湛的医术、更加精心细致的医疗护理工作中,去实现呼吸科人“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人生追求。
立足之本——细致耐心 医技精湛
多年来,在几代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呼吸科形成了爱岗敬业、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建立起严格的三级查房、三基训练、疑难病例讨论等医疗管理制度,以优良的学术氛围及规范的临床实力成为我院的重点学科,在四川省呼吸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并吸引着众多外院医师来我科学习进修。
1989年,我科首次购进了第一批有创呼吸机,从此呼吸专业全面正规开创了呼吸衰竭、急性肺损伤、多脏器衰竭等危重症的救治工作。1993年,我科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无创辅助通气技术,使更多危在旦夕的呼吸衰竭患者于气管插管等综合治疗后康复。随后,我科建成了肺功能检测室,病人的肺功能水平得到了真实、准确的评估。2000年以来,随着呼吸介入技术、睡眠呼吸监测的开展,我科呼吸重症抢救室建立,形成了以抢救呼吸危急重症、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防治、气管介入、睡眠呼吸疾病诊治等特色诊疗项目。
如今呼吸内科肩负着全院30%以上的危重病抢救,呼吸科人在艰巨的任务面前锤炼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磨砺了耐心细致的敬业精神、练就了精湛娴熟的诊疗技艺。因此,这里几乎每天都能见到刚被送来的气都喘不过来的病人,还有紧张得令人窒息的抢救,更肯定能见到的是病愈出院的患者紧紧握住我们医务人员的双手,不禁热泪盈眶的感人一幕。
不用提非典、禽流感来袭时,呼吸科人当仁不让冲在了传染病防控的最前线,穿着密不透风的隔离服挥汗如雨,坚守着上百个日日夜夜;不用提5.12地震的危急时刻,呼吸科人的执着坚守,与病人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谊,我们从容不迫地组织病人转移,无一人提前撤离,没有一个病人发生意外;也不用提,冒着生命危险给艾滋病人做气管插管的医生;但凡见过我们整齐、严肃的晨交班,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这就是教学医院的风范!
随着治愈好转率、抢救成功率稳步上升,慕名而来的病人也越来越多,呼吸科年出入院人次在3200人以上,已跻身为全院人均结余第一的科室。如今呼吸科拥有主
发展之基——壮大护理队伍 提高护理水平
伴随着科室的发展壮大,护理工作也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从最初的一个护理小组,发展到现在的三个护理单元,护理模式也经历了功能制护理——责任制护理——整体护理的转变。科室现有护士65名,大部分年龄在30岁以下,是一支年轻充满活力的护理队伍,为保证护理质量、培养护理人才、提升护理科研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年2月,呼吸二病区率先成为全院乃至于全市医院的首批优质护理示范病区。通过学习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相关文件要求,召开了护士会议、倾听护士心声、统一思想、转变服务观念。使护士们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工作质量的基础,可直接影响病人的诊疗救治效果。制定了改进服务流程、完善服务设施;改变排班模式、包干到组责任到人;夯实基础护理,实施人文关怀;定期考核,确保护理质量;落实便民措施,建立住院绿色通道;设置宣传栏、坚持健康教育等措施,通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病员满意度不断上升,多次收到感谢信及锦旗,多次受到媒体报道。
2011年3月,呼吸科一病区也成为医院第二批优质护理示范病区。继续挖掘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切实加强了护士技能培训,转变服务理念,实施细节服务。要求主管护士做到8小时工作制,24小时负责制,对所分管的患者从入院、住院、出院的全过程均做到全面、协调、个体化的护理。病区护理工作分组分区,相对固定床位责任护士,主动帮助病人解决生活所需,促使护士必须更加细致、全面的掌握病人病情、落实诊疗计划、护理要点,全员落实基础护理工作。
进步的灵魂——与时俱进 理论与实践并行
呼吸科于2008年成为成都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目前集中了1名博士后、3名博士,7名硕士的高学历科研队伍,汇集了一批省、市专科学术骨干,包勇主任被聘为泸州医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华肺科杂志》编委、市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殷俊主
在他们的带领下,青年技术骨干激流勇进,积极探索医学科学。近年来全科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论文质量不断提高,Medline、中华级别期刊逐步成为发表的主要阵地,并已将目标投向了SCI论文,以在更高平台上展示我科的学科研究成果。
仅近5年来,我科先后承担了省、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达100余万元,其中还承担了成都市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已有两项课题完成课题结题,一项获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近三年来每年举办国家级、省级及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多项,包括呼吸衰竭与机械通气、肺功能检测的应用、慢性气道疾病进展、支气管哮喘药物吸入治疗方案适宜技术推广学习、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进展等内容,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使科研成果在更多兄弟单位得到了推广应用,对省内区域呼吸疾病诊疗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科已经建立起开题报告制度、读书报告会制度,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八个亚专业科研小组建立了起来,各专业小组精诚合作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深入探索,将更有利于迅速把握亚专业科研前沿,让更多更好的科研创新层出不穷,将我院呼吸科推上更高的学术地位。
彰显人文关怀——热心社会公益 倡导和谐氛围
呼吸科全体医护人员在踏踏实实作好医、教、研工作的同时,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2007年8月,时任呼吸科主任高蜀生偶然得知彭州新兴镇女孩罗敏的遭遇,罗敏母亲在她两岁时就患上了类风湿,因为没钱医治拖成了残疾,双手变形,走路要拄拐杖,完全失去劳动能力,卧病在床已经15年了,父亲除了种地外还在附近一煤窑推煤,一家五口就靠父亲每月不到300元的工资维持生活。即便这样,坚强勤奋的罗敏在高考那一年考出了646分的好成绩,被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录取,但因家庭贫困为学费发愁。高主任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尽自己力量帮助她。“将她每年的学费全包下来,每个人出一点力,完成一个农村女孩的梦想并不难。”高主任将自己的想法在呼吸科一说,出乎意料地科室里40多名医护人员都积极响应,大家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钱,资助罗敏完成大学学业,就这样罗敏一年5000元的学费就有了着落。此后的四年里,只要到开学的时候,呼吸科40多个医护人员都各尽所能捐钱,然后由高主任转交给罗敏。而罗敏每学期的成绩在系里都是名列前茅,每当期末,她都会带着“最好的礼物”——成绩单,来到呼吸科给大家汇报。如今的罗敏,已经顺利毕业,成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一名规培药师。她正在用感恩的心来回报和帮助更多的人。
呼吸科护士张艳秋,2007年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了一名骨髓捐献自愿者。当2010年得知其骨髓与湖北一名19岁患者配型成功时,年仅22岁的张艳秋义无反顾地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去拯救这个快要凋谢的生命,她是成都市医护人员捐献骨髓的第一人,被媒体和网友誉为“成都最美女护士”。在她的感召下,我院57名医务人员“抱团”加入了四川省捐赠骨髓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在抗震救灾的战线上,依然活跃着呼吸科医务人员的身影。
呼吸科积极参与公立医院改革,
呼吸科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常年多次派出数名医护人员参与对口帮扶和援藏工作,踊跃参加院方组织的“慈善一日捐”、“为山区儿童送温暖”等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先后多次举办公益性义诊活动,在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成都日报等新闻媒体上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与康复做宣教节目,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呼吸科不仅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还非常注重人文关怀。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家属态度和蔼、可亲,耐心细致地进行沟通,得到家属及患者一致好评,科室倡导团结、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蔚然成风。做精做专医疗服务是呼吸科的秉性,稳步发展是呼吸科的追求。社会变革,大浪淘沙,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经过70年的磨砺,正显示出它的内在张力和外在生机。呼吸科犹如朝阳,年轻而充满活力。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呼吸科全体医护人员在医院领导下,秉承“大医精诚、厚德积善”的服务理念,恪守医德,刻苦专研,抓住机遇,将站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