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病人宅心仁厚 对下级严格要求

2013-06-27 09:09本站

 

血液科王小渝主任的医学人生
血液科/郭海鹰
    2011年9月5日是王小渝主任60岁的生日,血液科的医务人员在几天前就商量着要为她庆生。她说没有必要,让大家不要麻烦。但是科内同事们都觉得太有必要了,因为对于血液科和医院来讲,王小渝主任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
    在她的生日会上,王主任回顾了自己献身医学事业的一生。从下乡知青、春熙路糖果店售货员、四川医学院的工农兵学员、成都市卫生局的干部、到自己拼死拼活要回医院当临床医生、到一个血液学专家,王小渝主任一生最宝贵的时光大多都献给了三医院血液科。尽管当中有无数的压力、风险、挑战、困难,她说自己从来没后悔过,“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阶段,用在了救治病人的生命上,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在讲话的最后,王小渝主任又再一次将她曾经反复给我们讲过的医学大家裘法祖院士的几句话送给我们全体血液科的医护人员——“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这几句话,也正是她自己数十年行医生涯的写照。但她说,“做人知足”和“做事知不足”自己做到了一点点,但是“做学问不知足”却没有做到。而她这样谦卑地自我评价,却正是她“做事知不足”和“做学问不知足”的体现。
 
初出茅庐就出类拔萃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王小渝主任只上了三年大学。尽管时间不长,而且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在远离校园和医院的农村基层度过,但却有了更多机会与那些后来成为著名医学专家的带教老师们接触与学习,并且与每位老师都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她不仅得到老师们专业知识方面的真传,也受到老师们高尚医德与严谨工作作风的熏陶,培养了自己严谨和缜密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
    她聪明、勤奋、认真、要强,门门功课都要争第一,也争得到第一。她刚到三医院工作不久,参加四川省住院医师大比武,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她战胜了包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内的无数高年资医生和研究生,夺得全省第一。这样的严谨作风一直伴随了她整个的医学生涯,并且成为她的标志性作风。在我看来,纵观当下整个三医院临床科室,在基本功的扎实度、各个专业间的融会贯通、临床思维的清晰缜密度等方面,尚无人可以出其右。
攻坚克难 妙手解决疑难病症
    王小渝主任勇于尝试新的技术和治疗方法。1992年,当时国内只有少数大医院的血液科可以开展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背景下,王小渝主任决定开展这项技术。当时医院的条件非常有限,一位内科副主任医师对她说:“骨髓移植是我们这样条件的医院可以做到的吗?我劝你不要异想天开。王小渝,假如你能将移植做成功,我手板上煎鱼给你吃!”王小渝主任不为所动,毅然带领一班人马赴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病研究所和北京301医院学习移植技术,并了解无菌层流室的建设,之后回到医院立马开始设计层流室。她亲自画设计图,将一间带卫生间的病房和一间库房打通,根据层流室的建筑要求进行装修,因地制宜,改装成了具有三医院特色的层流室,又建立了层流室移植常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培训移植小组医护人员。终于在1993年,成功地为一位18岁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了自体骨髓移植,这也是成都市卫生局所属医院的第一例骨髓移植术。1999年,她成功进行了我院第一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2000年获成都市卫生局优秀新技术一等奖。直到今天,我院仍然是成都市卫生局所属医院里唯一掌握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医院。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和学术带头人,王小渝主任的专业技术和业务水平是众所公认的。她不仅熟练掌握血液专业的相关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丰富的大内科理论基础及临床经验,能敏锐地发现及果断地处理临床工作中的各种疑难重症。她对临床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对诊断困难的疾病有特别强烈的探求未知的好奇心,只要是诊断不明或病因不清楚的疾病,她会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查阅可以查到的一切资料来搞清楚。对她来说,想尽办法将疑难疾病诊断清楚的富有挑战性的过程让她非常享受。也正是由于有这样的专业水平、工作作风和职业操守,她诊断治愈了很多疑难重症。
    1998年,一位中年女性因长程发热伴腹腔淋巴结肿大,在华西医院行剖腹探查取淋巴结做病理检查,诊断为“淋巴结核”,给予抗痨治疗一年。但患者一直发热不退,后来到我院就诊。王小渝主任首先质疑华西的诊断,然后仔细查体,发现腹股沟有一小淋巴结,做活检再送华西病理科,诊断“何杰金氏淋巴瘤”,经过化疗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痊愈出院。
    2000年,一位严重肺部感染的病人因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转入血液科。详细追问病史时得知患者不久前刚从泰国旅游回来。王小渝主任想起几天前在报纸上看见的一条关于泰国发现军团菌感染的一句话简讯,立即查阅有关军团菌感染的资料,并将患者的标本送往四川省疾控中心和北京军团病研究所检查,最终确诊了建国以来四川省第一例军团菌肺炎。王主任对患者停用了所有高级抗生素,仅给予红霉素就治愈了患者。
    2003年,一位老年男性因外伤后腰痛及下颌骨痛先后在骨科医院和华西口腔医院就诊。做下颌骨病理活检提示为“非何杰金淋巴瘤,小B细胞性,惰性”,患者后转入我院血液科。入院后经过检查,王小渝主任发现其临床与病理检查不符,经过认真的检查和分析,决定推翻华西的病理结论,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并再做骨髓活检,而且仍然送华西病理会诊中心。这次的结论依然支持王主任的考虑,华西病理会诊中心修改了第一次结论,之后患者经过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化疗达到病症的完全缓解。
    2004年,一位青年保安因发热、黄疸、肝功能进行性损伤进入成都市传染病院就诊,考虑为“肝炎;亚急性肝坏死”,治疗过程中出现进行性贫血,皮肤大片瘀斑,怀疑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请我院血液科会诊转入我院。王小渝主任查房时仔细询问病史,发现发病前患者曾回老家参加“双抢”劳动,之后有下肢酸痛感。结合患者其他病史、查体和检验结果,并到省疾控中心检测特异性抗原抗体,王主任最终确诊患者病情为已经十多年未见报道的罕见传染病“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Weil病)”,仅使用青霉素就治愈了患者。
    2006年,一位曾在广东打工的女性因高热、全身淋巴结肿大和皮肤黏膜损害,到血液科就诊,经过详细病史询问和多方检查,诊断为艾滋病合并真菌感染,但是我院微生物室无法鉴定真菌的种类。王小渝主任想起曾经在华西进行高级职称评定时看见的一篇论文,怀疑是罕见的“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边组织我科医生查阅文献,一边将患者的骨髓涂片重新进行地毯式搜索,终于发现一种特殊的腊肠样真菌孢子。将患者的骨髓标本送到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做真菌培养,终于在2周后生长并鉴定为“马尔尼菲青霉菌”。
    ……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专业水平、工作作风和职业操守,王小渝主任成了医院首屈一指的疑难危重杂症专家。一旦有真正疑难危重的病人,医务部在组织全院会诊的时候,必然会点名请王小渝主任亲自出马,这时她已经不仅仅代表血液科,而是以一个“全科专家”的经验与思维来提出会诊意见。而血液科的医生每次出席院外会诊或是在王主任外出开会、出国探亲的时候,总会提前给王主任打招呼说“拜托千万不要关手机哈,随时需要请教您哦。”只要一想到可以联系上王主任,大家的心里就踏实多了,而她,也非常乐意成为大家的坚强后盾。这么多年来,血液科在医疗安全方面几乎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王主任这根“定海神针”。
    有这样的临床专业水平,绝不是吃老本就可以达到的。王小渝主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新知识新进展的学习,她对新知识新进展有很强的敏感性、悟性、理解力和临床应用能力。今年获得国家科技成就大奖的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王振义院士曾说,“现在的年轻医生工作太忙了,压力太大了,几乎没有时间查资料,去了解最新的医学动态,我愿意帮他们在网上查资料,将最新的资讯查出来告诉他们,给他们节省时间。”王主任说,她也有同感,她愿意帮那些整天被病历和指标任务所捆绑的一线医生学习新的医学资讯,并在查房的时候分享给大家,所以王主任的查房“营养丰富”,既有严谨的基础理论,又有最新的专业进展。也正因为如此,没有读过研究生的王主任一直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硕士研究生答辩组的专家,并多次担任专家组组长。同时,她也在四川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血液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对病人宅心仁厚 对下级严格要求
    作为干部子弟,王小渝主任没有一点骄娇作派,她对任何一个曾经作过她老师的前辈都尊敬谦卑,对病人也绝不因为贫富贵贱就区别对待,相反还有侠义心肠,常常设身处地为贫困病人着想,凡是有损病人利益的事,她都“六亲不认”。一个白血病病人去世以后,他的妈妈整整半年多无法从悲痛当中走出来,几乎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信心,王主任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像知心姐姐一样不断地倾听、安慰、开导、鼓励她,终于帮她从绝望和抑郁当中走出来。正因为如此,有民间好心人将为白血病病人捐赠的大额慈善款交给王主任,任她处置,不问去处,因为她的人品是绝对值得信任的,绝不会不用在最需要帮助的病人身上。而她,也从来没有辜负过好心人的托付。
    作为老师和上级,王主任对下级和学生从来都是严格要求,容不得半点“麻麻杂杂”,有问题必定当面提出,就地解决,对事不对人,不记仇,不打小报告,一切从病人的好处、学生的好处、对方的好处着想,一切光明磊落。记得我在当血液科住院医生的时候,因为每天都要回答她查房时的一连串提问,不得不天天回家看书学习,因为答不上来,挨骂是免不了的。即使是现在,也有年轻医生在进行教学查房的时候,听说王主任要来督导而“吓得发抖”,因为她要求很高,一眼便看见问题所在,难以糊弄应付过关。她的确不太爱表扬人,因为她认为事情做得好,理所应当,做不好,就该挨骂,而且做不好事关病人生命,挨骂是轻的。血液科几乎人人都挨过她的骂,但没有人记恨她,因为知道她的出发点是什么。
    5年前,王主任55岁,到了退休年纪。很多医院想重金聘请她去工作,但她都拒绝了,她说她对三医院对血液科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尽管作为一位资深医学专家,有时的收入还没有其他一些科室的小护士高,但还是接受延聘留在了清贫的血液科,帮助年轻的医生们成长,为血液科把好医疗质量关。
    在当今这个各行各业都越来越急功近利、越来越浮躁的时代,不少人将医生这个职业当成一个谋生的饭碗,一个获得金钱、地位和荣誉的工具,但像王小渝主任这样淡薄名利、真正热爱医学、关心病人利益和下一代医生成长、享受诊疗过程的医生,已经越来越少了,也更加弥足珍贵,更加值得我们的尊敬和学习。王小渝主任是我们血液科的财富,也是三医院的财富,我们衷心希望她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一切顺利,造福更多的病人。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