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想把幸福传递给你
2014-07-19 09:43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姐姐”想把幸福传递给你
昨天上午,张艳秋穿着护士服在科室忙碌着,说到4年前那个她救过的少年,张艳秋腼腆地说:“想知道他过得咋样,身体好不好,我马上要结婚了,也想把这分幸福传递给那位素未谋面的弟弟。”
4年前,22岁的市三医院护士张艳秋捐出造血干细胞,一位远在北京的18岁白血病少年生命得以延续;4年后,少年早已长大成人,张艳秋即将迈入婚姻的殿堂,4年的时间里他们从未见过面或是有直接的联系,但心底的那分温情却从未断过。
捐出干细胞
延续18岁少年的生命
张艳秋是市三医院呼吸科一名普通护士,2009年11月底的一天,她突然接到了中华骨髓库打给她的电话,说她的造血干细胞与北京一位18岁的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你现在还愿意捐献吗?”“愿意,肯定愿意。”张艳秋立即前往市内一个采血点,再次采了5毫升血液送去精确配型,通过这次配型发现,她的造血干细胞与那名从未谋面的男孩非常匹配。2010年2月,她成功捐献出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被送到北京,那位18岁的少年生命得以延续。
说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初衷,张艳秋说,护士每天都要和病人打交道,一位10岁的地中海贫血患儿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需要定时输血维持生命,每次为他输液,他眼神中流露出的是对生命的渴望。
2007年5月,德阳市在一个广场组织了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还在德阳某医院上班的张艳秋被抽去帮忙填写荣誉证书,在活动现场她报名当了志愿者,并抽取了5毫升血液存放在中华骨髓库,希望有一天她的造血干细胞能够拯救某个白血病患者。2009年接到的那个电话让她拯救了那个素不相识的男孩,也让她成为成都市首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医务工作者。
从未见过面
薄薄一页信看了很多遍
根据国际惯例,骨髓捐献中的供者和患者之间应当至少保证移植一年内不见面的原则。4年的时间里,张艳秋和男孩默默坚守着这一惯例,“我对那个男孩的了解都是从报纸上看到的,4年的时间一面也没有见过。”张艳秋说,她只知道那个18岁的男孩叫牟星,是个来自湖北的土家族少年,接受手术时住在北京道培医院。
4年来,张艳秋一直惦记着那个素未谋面的土家族少年,“现在也不知道这位弟弟身在何方,还好吗?”每次她要想了解他的情况,都只能通过省红十字会。4年间通过这种颇费周折的办法,张艳秋了解的信息非常有限。
张艳秋保留着一封牟星给自己写的信,“是去北京的志愿者带回来的,都是4年前的事了。”张艳秋说,4年前志愿者将骨髓送到北京,回来的时候带回了牟星给自己的信,薄薄一页纸的内容张艳秋看了很多遍,其中的一句话让她印象深刻,“等到破茧成蝶之时,再报救命之恩。”
即将迈入婚姻殿堂
救过的人现在怎么样?
4年的时间一晃而过,26岁的张艳秋即将迈入婚姻的殿堂,明天就是自己的婚礼。
“很希望婚礼当天能够联系上牟星,能够和他聊聊现在的情况。”张艳秋说,她想将自己的幸福传递给她曾经帮助过的那位弟弟。
4年的时间里,张艳秋从未和牟星直接联系过,也不知道他的联系方式。为了能够找到牟星,她只有通过省红十字会联系牟星做手术的医生,看医生是否能找到牟星的电话号码。“几天前已经和红十字会联系了,他们也在积极和那边的医生联系,但现在还没有消息。”张艳秋说。
对于张艳秋的想法,当医生的老公也很支持,因为没有比拯救一条生命更有意义的事情了 。“能够帮助一个人换来新生,我觉得我是幸福的。”张艳秋说,现在即将迈入婚姻的殿堂,张艳秋告诉记者,在婚礼当天,不少以前捐献过骨髓的志愿者也会来到婚礼现场,她希望当天能够联系上牟星,因为从某种意义说,他们已经是亲人了。
本报记者 何良 摄影 刘阳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4_03/22/35027448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