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医生真牛 20多项发明拿到专利
2014-12-04 16:20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这医生真牛 20多项发明拿到专利
本报讯 (记者 邓晓洪 文/图) 既是手术外科专家,又是一个发明家,这样的人在医院是比较罕见的,但在市三医院就有这么一个人,他就是该院神经外科的主任苑玉清博士。昨天,他收到了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一份发明专利证书,到目前,他的发明已经有23项。
苑玉清已有20多年的脑外科手术经验,在为患者实施手术过程中,总有设备或者器械让他操作不便的地方,或者有让病人不是那么舒服的时候,比如手术床上的头圈。头部手术是这样的:病人躺在手术床上,头必须枕在头圈上,将手术部位暴露出来,便于医生手术操作。但头圈的型号是固定的,这便给手术病人带来了不方便,因为有的人头太小,头部就容易陷进头圈,而有的人头太大,头部放上去,耳朵就压在头圈的边缘,很不舒服。去年3月,已经思考很久的苑玉清开始设计新的头圈。经过一个月的反复更改,他发明了一种新的手术头圈,可以根据病人的头部大小调节收缩。发明出来后,他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实用专利,很快就得到批准。这给了他信心,“在手术中还有很多不便于医生操作的东西,何不继续通过发明去改进呢?”于是,从去年3月开始,他的发明陆续进行。
还有一项发明是医生用的手术座椅,他告诉记者,对外科医生来说,手术座椅太重要了,传统手术椅坐凳只有圆形或方形,医生如果像平常一样完全坐上去,需要挪动时会影响到双腿的灵活性,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质量,为此医生为保障能够灵活转移及操作时身体的平衡,往往只能坐三分之一的面积。“一台手术动辄十几个小时,这种坐姿比站着还累。”传统手术椅没有透气设计,手术后医生甚至会因为长时间捂汗长出一片片湿疹。
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苑玉清联想到了自行车座椅。“三角形的坐凳完全不影响双腿,活动自如。”于是,他参照自行车坐凳原理,发明了新的手术座椅,除了形状的改变,还特别在设计中加入了气孔元素,同时解决了此前坐凳带来的尴尬。
从去年3月到现在,他的23项发明陆陆续续拿到专利证书,其中有22项是实用专利,另外一项是发明专利。几乎涵盖了手术过程中的所有细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