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瓶颈  完成高难切除

2018-03-21 15:50党委办公室

   2018年3月16日11:30,78岁的藏区老人阿姆(化名)双眸微闭,静静地躺在得荣县人民医院的手术台上。围绕在周围的医生、护士们忙忙碌碌,紧张有序地准备着。手术灯的光线聚焦在她的左肩,那个困扰了她几十年的巨大包块上。这个巨大的包块,不仅让她几十年抬不起肩、张不开臂,更让她因为羞愧,几十年来抬不起头。今天的手术,她已经等了太久、太久……

肩部巨包  成为老人心病

  得荣县位于川、滇、藏三省交界的河谷地带,也是全四川省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从香格里拉到得荣县城不过百余公里的路途,一路上都是颠簸不平、尘土飞扬,一些地方更是紧贴峭壁、毗邻深渊,交通事故频发,本地司机没有四个小时也无法抵达。交通的艰险、重山的阻隔,直至今天,即便是四川、云南的大多数人也未必知道得荣县在什么地方。

  而这里,是老太太阿姆的家乡。她左肩的包块起初其实只有橄榄大小,数十年间逐步长大,成了“鸡蛋”、“橙子”,到如今的“柚子”。越来越大的包块不仅影响了老人的生活,更是给她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

  早些年,老人也曾四处寻医,但却终究没能把这个让她经常遭受非议的包块解决。加之年事渐高,一家人更是感觉医治的希望愈加渺茫。

多科协助  确定手术机会

  阿姆的“心病”,在前些天迎来了转机。老人的邻居兴高采烈地专门跑过来告诉她,从得荣县人民医院刚刚发布的微信公众号得知,县医院新建的手术室开了,而且还有一大批成都来的医护人员!思虑再三,最终还是决定再去县医院“碰碰运气”。

  阿姆的包块直径超过20cm、周径更是超过50cm,接诊的是来自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龙飞伍,而他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一个肩部包块。长了几十年的包块可能早已“根深蒂固”,不仅需要考虑它里面“装”的是什么,还要思考“根蒂”到底有多深,才能决定手术能不能做、怎么做。

  如果只是单兵作战,哪位医生也不敢轻易给个定论。幸运的是,来自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支医队里还有经验丰富的CT及彩超专家。通过CT三维重建和细致的彩超检查,刘健、翟蓓、王淑珍三位影像专家一致给出肯定答案——左上肢血管神经没有受累、包膜完整,这意味着有手术机会。

精密管理  确保手术进行

  确定能做手术,只是万事的第一步。老人家已经78岁,体重却只有35公斤,麻醉成为第二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采取全身麻醉的话,风险非常大;而单纯采用局部麻醉的话,肿块基底部宽阔,未必能保证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

  来自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支医队的急诊科医生张航、呼吸科医生李凯、超声科医生翟蓓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郑传东博士紧急展开视频电话会议,通过多学科讨论最终确定了麻醉方案——在手术室进行床旁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辅助加静脉强化的麻醉。由张航、李凯及得荣县人民医院住院部罗勇主任三人共同担负术中麻醉与心肺功能管理,郑传东博士远程指导。这一县医院开设以来以空前强大的阵容,让老人得到前所未有的手术保障。

  方案定下后,县医院副院长陈朗台着手协调各部门布置手术室,将重达200斤的彩超机搬了进去作支撑。与此同时,确定由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支医队队员、供应室护士长张艳骨科护士长、伤口治疗师陈澜,分别负责把关手术消毒供应及术中护理管理、围手术期护理管理。

携手并进  成得两地联手 

  查文献、调影响、做规划、订预案……完善了基础保障,大家卯足劲进行术前深思,只为让手术做得更完美。

  手术开始约5分钟前,翟蓓娴熟地操作彩超探头,给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张航提供及时、准确的引导信息。沉重冷静穿刺进针,针尖稳稳定在臂丛神经根,完成麻醉。这一很多大型三甲医院也未曾开展的新技术,在得荣县人民医院首次顺利完成。

  11:30,手术正式开始。龙飞伍镇定自若的用手术刀沿着标记好的切缘切下去,巨大包块的真实面目显现在面前。它有着完整的包膜,但肿瘤的蒂部牢牢的连接着病人的肩膀。龙医生一面争分夺秒地做着手术,一面提醒两位助手警惕血管。

突破瓶颈  完成高难切除

  由于当地条件所限,臂丛阻滞麻醉的效果只能维持一个小时。紧迫的手术时间,没有慌乱台上医务人员的手脚。主刀的龙飞伍在得荣县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陈朗台、成都市第一骨科医院医生苟由东的配合下,以干净利落的动作迅速而连贯的完成着手术步骤。离断肿块背部的时候,由于位置很低,龙飞伍以半蹲的别扭姿势继续手术,处理站起来时才感觉到腰背部疼痛难忍,取下来的包块足足有2000g。

   “手术反映出来的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各科专家的耐心、细心和爱心,他们敢于突破技术瓶颈,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解除了患者几十年来的痛苦。”陈朗台感慨地说。

【相关阅读】

“借”来的手术室  保住母子平安

“也想起了之前一个难产孕妇的救治,也是特别令人感动!” 陈朗台提到的事,发生在去年11月,县医院手术室尚未建立,就收到了一例妇幼保健院紧急难产会诊。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支医队队员、妇产科医生钟琴检查,发现产妇宫口已开全2小时以上、胎头却持续未能下降,胎儿持续性枕横位,内转胎头失败,已经无法经阴道分娩。这位21岁的年轻产妇,此前已忍受了8个小时剧烈而频繁的阵痛。若不马上手术,母子都性命堪忧。但就算是把她送去距离最近的香格里拉医院手术室,也需要至少五、六个小时,母子根本不可能撑到那时。

“必须马上手术!”钟琴医生斩钉截铁地提出就地治疗请求。对于医者对生命的执着,县卫计局陈嘉明及卫红局长、县医院甲玛院长深受感动,立刻着手协调。经紧急协商,患者被收入县医院住院,但手术在县妇幼保健院的手术室实施;由县医院紧急调派陈朗台担任第一助手、罗勇担任麻醉医生配合钟琴。向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务部紧急报备后,同时援助得荣的另外五名医护专家全体动员,参与到术前准备、术中监护与管理。

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不到两个小时,这位准妈妈已经躺在了借来的手术台上。随着麻药缓缓注入,她紧锁的眉头也渐渐舒展开来。这么多队友的强大支持和她丰富的妇产科经验,让钟琴医生自信而坚定,她轻柔而连贯的操作着手术刀,闪亮的手术刀带给了母子俩熬过难关的曙光。

一个小时不到的功夫,随着新生命诞生时响亮的啼哭,所有的医护人员不禁欢呼起来,孩子的妈妈终于如释重负。而这时的钟琴医生仍丝毫不敢放松,依旧紧绷着心弦,细心处理着每一个层面,就连最后的缝合都完美得看不出痕迹,像雕琢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那天晚上我又去看了看,孩子在她旁边睡得很甜。”钟琴回忆道时,嘴角仍忍不住上扬。轻描淡写的几句,藏不住的是牵挂。

【延伸阅读·有“医”句话想说】

  从去年11月到今年3月份,短短几个月时间,得荣县医院有了自己的手术室、CT室,培养出了自己的手术大夫、麻醉医生。很多以前不能做、不敢做的手术陆续开展起来;很多以前治不了、不敢收的病人从这里康复出院。CT三维重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中心静脉置管、无创辅助通气、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等一系列新技术被引入得荣,并且被当地医生越来越熟练地掌握。康复出院的危重患者见证了得荣县医院技术力量的日益强大,并且在乡里乡亲们之间传递着福音。

精准扶贫是十九大确立的重点攻坚项目。在医疗领域,就是通过精确对口、求真务实的“传、帮、带”,推动当地卫生计生技术的发展、服务能力的提升,为深度贫困的偏远地区送去真真切切的帮助。然而,医疗不单单是个技术问题,更需要医生们感同身受的共情、敢于为患者承担风险的责任、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时刻担心患者安危疾苦的关切。

 

闪亮的手术刀,划开的是生与死的界限,去除的是乡亲们的病痛、疾苦,留下的是藏区同胞们的幸福、安康,传递的是医者真挚、朴实的深深情谊。

(供稿人/张震、李凯、龙飞伍)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