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轩:
2018-06-29 11:44党委办公室
一位周姓患者查出肺部有个包块,辗转几家医院,均被怀疑“小细胞肺癌”,这让他对生命几乎绝望。后慕名来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科,找到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李国平博士。在这里,新技术的使用加上医生的执着精神,最终,被确诊为是罕见的“细胞内细菌”,而非恶性肿瘤。经过44天的治疗,得以健康走出医院。
历经生与死的考验,周先生甚至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意义,给李国平及其团队写了一封信:“阴霾过后必定是晴天,噩梦醒来之后往往是黎明。相信我们的今天会很幸福,明天会更美好!”
对罕见疑难病症成功诊治,还患者以健康,不仅是李国平团队,更是整个市三医院所致力的方向。强大凝聚力形成的背后,一定有着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服务工作大局,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市三医院院长徐俊波提出,思想意识就是凝聚人心的关键因素,可促使全院职工全身心投入到高质量发展当中,“以此不断提升医院能力,提供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医疗服务。同时能够牢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初心,实现大型公立医院的历史使命。”
如何理解从严管党治党对医院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市三医院的系列举措,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坚定信念,攻坚克难
微观层面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为直观的感受医院的信念。
周先生肺部的包块被怀疑为“小细胞肺癌”,悬而未决的诊断,让其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恐惧和挣扎。由此可见,精确诊断和精准治疗对患者是多么重要。
怀着最后一丝希望,他找到市三医院呼吸科李国平教授。李国平及其团队“抽丝剥茧”,采用气道超声引导下取组织活检,再进行组织培养、质谱分析,最后做基因测试,以深入探寻真相。经过一系列的艰难过程,最终确定不是肺癌,而是一种罕见的细胞内细菌。患者康复出院后不久恰逢“五一”劳动节,他提笔给李国平及其团队写了封题为《醒来》的千字感谢信,“通过这番经历让我顿悟了许多,于是明白了劳动节的内涵和外延……能劳动,证明还健康地活着,所以是我们都要欢度的节日!”
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质量控制,以及在学术上的不断攀升,进而实现精确诊断、精准治疗的初衷。市三医院呼吸科从去年8月到今年上半年,陆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十余项,诊治水平再获大幅提升,患者健康获得更大程度的保障。而医疗给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该院眼科团队同样得到印证。
5月16日的一台白内障手术,对于已主刀过万余台手术的眼科专家王展峰来说意义非凡,对整个市三医院来说也是史无前例。患者是一位106岁的世纪老人,患白内障已多年,但因年事过高等原因一直未能接受手术。“世界那么美,我还想多看看。”对于生活,老人仍有着美好的期盼,复明愿望十分强烈。
老人入院后,市三医院组织多科会诊,对手术风险给予了综合评估,给出详尽的手术方案的同时,还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因为老人的白内障时间太长,已发展为等级最高的五级硬核,宛如“小钢豆”,而最担心的就是囊膜破裂硬核掉入玻璃体腔,造成严重的后果。所幸,该院眼科对处理此类硬核有着及其丰富经验。染色、切割、超声乳化……王展峰显微镜下的“绣花功夫”,让原本如履薄冰的手术过程得以顺利推进,仅用15分钟即完成了这台“世纪手术”。第二天拆开纱布时,重见光明的老人高兴得像个孩子,在病房里手舞足蹈。
对于手术感受的采访,王展峰这样说到:“习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医生来说,练好技术、治好病人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病人重获健康的笑脸,也是我们幸福的来源。”
化学反应,凝聚人心
类似微观层面的故事,在市三医院处处可见。“将党的政治建设作为统领,用思想意识凝聚人心,这就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它帮助我们不断发展提升,为疾病患者解除痛苦,为大众健康提供保障。”市三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徐俊波认为,遵循从严管党治党原则,首先可以端正干部职工的态度,从思想上实现统一;其次,可以促使医院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着力于发展尖端医疗技术、高端医疗服务,从而改善群众疑难就医问题,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再次就是帮助培育优秀的特色文化,激发医务人员干事创业的活力,让医务人员舒心、顺心、安心的为患者服务,“有了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追求,呈现出的氛围也是不同的,全院上下都充满活力,每个人都有着一颗进取心。”
凝心聚力,百姓受益
那么,人心凝聚后产生的化学反应是如何作用到患者身上的?
6月21日,该院病理科在全省首开病理门诊,病理科医生从幕后走向前台直接面对患者,从而结束了病理检查结果需要找专科医生中转的历史。它的实际好处,就是打破医患屏障、减少患者等待,使其得到更为专业、精准的疾病诊断。在此之前,医院首开的肥胖与代谢疾病整合医学门诊、麻醉门诊、放射门诊、超声门诊、理遗门诊、疤痕门诊等等,都是基于患者实际需求而开设的,人性化的设置让患者感受到的是一家医院的温度。
而这家医院的温度,已经深入骨髓,体现在每一个服务环节当中。6月11日,市三医院率先在市级公立医院启动SOP试点,该院护理部主任陶岚说,SOP是标准作业程序的英文缩写,“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标准护理服务体系,可以为患者带去优质、高效、安全的就医体验。”按照计划,SOP在急诊、眼科完成两个月的试点后,将逐步推广到全院。
精心服务不断改善就医体验,精准医疗着力疾病攻坚克难。 就在6月初,我国公布通过首批 “中国心衰中心”认证的50家医院名单,全川仅有3家医院上榜,市三医院是唯一跻身获得认证的市级公立医院。加之此前获批的国家级胸痛中心、房颤中心等,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护航的“航空母舰”已初具模型。
作为市级公立医院的“排头兵”,他们对“健康成都”的承诺远不止于此。下一步,医院将致力于脊柱矫形中心、大心脏中心、大神经中心、呼吸疾病诊疗中心、创伤急救中心以及肿瘤综合诊疗中心的建设,并同步推进市级复杂疑难病症诊治基地、高新医学技术创新基地和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基地的打造。
发展另一关键,在于人才。此前,市三医院面向全球招聘高端人才,在业界引发强烈关注,并成功引进十余位拔尖人才。加之已有的骨科专家梁益建、心血管专家蔡琳、超声专家周鸿、乳腺甲状腺外科专家吴剑、胃肠外科专家刘雁军等等,他们在所属岗位以身作则、在专业领域亮旗争先,犹如高速运转的马达,全力推动医院在各个方面的发展。
“生命所系,当凝心聚力,登高望远,当自强不息。”徐俊波指出,市三医院将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建设发展目标统一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市委市政府建设“健康成都”和成都新时代“三步走”战略,以“全面落实年”为主线 ,“项目年”为抓手,以市卫计委“八大工程”为载体,加快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的人文医院、教学医院、科研医院及大型区域医疗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优效的医疗服务。
【访谈】
从严管党治党,是医院发展的推手
在很多人的认识中,“党建”是个抽象的事情。如何让抽象成为具象并落地生根,并促进事业发展、惠及广大百姓?市三医院党委书记张孝轩谈了该院的经验。
笔者:如何理解“从严管党治党”在基层的落实?
张孝轩:每个单位、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特点,为人民服务的方式不同,从严管党治党也应该依据特点出发来抓。作为医疗单位,初心和使命就是救死扶伤、维护人民健康,我们就从这方面着手,采取具体措施和方法推动医院发展和医疗进步,这样就把无形化为了有形。
笔者:怎么样化无形为有形呢?
张孝轩:有人说思想工作是个空泛的概念,这不对。首先你得有正确的认识、树立一个信念,比如,一个疑难重症患者,跑了很多地方,我们的医生不能总说没有办法,你得提升自己,用技术进步去解决病人痛苦。所以我们必须要抱定一个信念,一定要让病人得到治疗,党员尤其要有这种信念。用信念做支撑,再不断攀登努力,医院就发展了,医疗就推动了,广大群众的健康更有保障了。我们通过实践坚定了理想和信念,好的结果有夯实了信心,进一步锤炼了党性,从而让无形的东西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存在。
笔者:我们医院如何让全院医务人员有这种信念呢?
张孝轩:这就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了,从严管党治党,让每个党员树立坚定信念,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去影响并带动周围的人。我们从制度建设着手,用制度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并促进;抓“两学一做”,利用“三会一课制度”让“两学一做”落地,树立规矩意识、法律意识,加上行业的服务意识,让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凝聚在一条线上。
笔者:如何来评价思想凝聚的效果呢?
张孝轩:对医疗单位来说,思想凝聚的效果是很好体现的,比如我们提供的医疗技术是否在不断取得进步?科研是否瞄准医学前沿?学科建设水平是否全面提升?疑难重症病人的诊治水平是否在提升?群众的就医体验是否越来越满意?这些都可以考评的,我们就是用这些方法来检验从严管党治党的落实效果。
笔者:很多人理解“从严管党治党”只是对党员干部的约束。
张孝轩:这个理解不对。以我们医院为例,可以发现一个潜在的逻辑:共同的目标、人心的凝聚推动着医疗和医院发展,每个医务人员会有更强的价值成就感,技术和服务的提升,在患者满意的同时,医护人员通过自身努力得到的回报也会提升,职业幸福感由此会更加强烈。所以,从严管党治党创造的是一个多赢格局,如果各行各业都齐心聚力去践行落实,社会进步将得到有力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