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心救治 辗转寻亲 市三医院救治的首例震区伤员与亲人团聚

2013-04-26 18:42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4.20芦山地震发生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立刻投入到抗震救援的工作中。你可知道,在一个个匆忙奔波、往复穿梭的身影背后,却掩藏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灾区救援,不舍昼夜。小心翼翼将伤者从抬下救护车,对伤者一句轻声的问候……这些微小的细节在医务人员看来,这是理所当然应该做的,然而,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却处处彰显着大医之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悉心救治  辗转寻亲
市三医院救治的首例震区伤员与亲人团聚


成都市第三人民院宣传信息组采编

   她是医院首例地震伤员,医院在实施成功救治后千方百计帮助她寻找家人,上百通电话,十多万微博爱心接力,三医院志愿者从联系到胡兵那一刻起的7个小时中,联系我院前方震区救护车,指引路线,动态跟踪行程,派车接应……微博、电话、这种种接力行动都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感动。经过爱心接力,这对母子终于在医院震伤病区得以团聚。
   在地震发生后的这段日子里,救治、关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59岁的杨开莲是市三医院从芦山县人民医院接回的第一名危重伤员,也是成都市级公立医院从震区接回的首名伤员。在4月23日晚20时40分以前,她一直没有联系到家人的消息让无数人为之牵挂和担忧。在市三医院医护人员和4.20三医院志愿者的努力下,终于帮助杨开莲找到同样辗转四处寻找母亲的儿子——胡兵。为帮助母子早一刻团聚,三医院志愿者从联系到胡兵那一刻起的7个小时中,联系医院前方震区救护车,指引路线,动态跟踪行程,派车接应……经过三医院所有人的不断努力,这一段母子终于在失去联系近85个小时后,首次相见。
震后第一批救护队出发
   4月20日早上9时30分,由队长李云涛 ,队员王洋、张济梅、陈懿、张骅组成的市三医院第一支医疗救援队,奔赴震中芦山接运危重伤员。救援队途经成雅高速到达芦山县境内时,得知前往芦山的唯一道路已被塌方阻断,只好绕经荥经县往天泉走,于中午11时50分到达芦山县城。
   在芦山县城,地震带给这座城市的极大破坏清晰可见,沿途看到老城区的多数房屋倒塌,县城新区临街房屋部分坍塌。在民警的指引下,救援队抵达芦山县人民医院。“从外观看,县医院大楼受到地震的破坏貌似不是很大,但进入医院就能看到墙体已被震出很大裂缝,不少门窗也摇摇欲坠。”救援队员急诊科护士长张济梅描述了她在现场看到的情景。
   芦山县人民医院里人潮涌动,一片忙碌。医院在空地上搭建起许多急诊医疗帐篷,安置了许多伤员,其中包括部分危重伤员。救护队迅速找到了芦山县医院党委书记请求安排任务,此时的书记已经忙得满头大汗,简单交流情况后,救护队立即投入到急救和危重伤员的筛查中。

成功救治首名危重伤员

   看到伤员杨开莲时,救护队员发现她双腿已经肿大,病情危重,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否则伤员有截肢的可能,甚至生命堪虞。此时的芦山县人民医院救治资源非常有限,救护队员在对杨开莲进行紧急处理后,综合判断伤员病情,认为必须马上运回市三院本部接受手术。救援队一边将病人抬上救护车,一边向三医院本部汇报情况。下午13时许,载着危重病人杨开莲的救护车疾驰返赴三医院。
   在从芦山县回成都的路途上,余震不断,飞石俱下,一路塌方。救护队员们毫不畏惧,冒险前行。突然,在一塌方处遭遇巨石挡路,现场安全人员挥手示意救护车停下,指引救护队绕道通行。如果从巨石旁还未清理出的那条狭窄道路通过,非常危险,因为车身一侧,就是悬崖,稍有差池,后果难以预料。但是绕道将耽误病人的救治。时间就是生命,伤员的病情不容片刻耽搁。此刻缩短返程时间就是为伤员赢得生命。救护队的司机通过自己多年娴熟的驾驶经验,当机立断,决定从仅能容纳车轮位置的巨石旁通过。好在有惊无险,救护车终于安全地从巨石夹缝中驶出芦山县城。可喜的是,此时的成雅高速生命通道已经打通,救护车一路风驰电掣,向市三医院奔来。
   在市三院,医护人员早已进入战斗状态,急诊科、检查室、手术室及相关医疗专家队全部就位,共同为杨开莲开启了生命救治的绿色通道。
4月20日下午16时30分,救援队顺利将杨开莲接回医院。经检查确诊为胸椎压缩性骨折和左侧小腿粉碎性骨折。医院立即将伤员送到手术室,急诊行全麻下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经过医院争分夺秒的全力抢救,伤员最终得到了成功救治。

近百个电话帮伤员寻亲

   在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了解到,自地震后杨开莲一直未与家人取得联系。为了让失散的家庭得以团聚,医护人员又立即投入到帮助她联系家人的工作中。
   杨开莲家住芦山县龙门乡红星村,地震当天,她起床准备干活,两个孙女还在睡觉。突如其来的强震瞬间摧毁了一楼一底的房屋,虽然杨开莲已经迈步逃生,但还是被瓦砾掩埋了双腿。事后没多久,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终于将她挖了出来。
   杨开莲在市三医院接受救治期间,医护人员进行了精心治疗、精心护理。医院第一时间成立“4.20志愿者服务队”,设立专门照顾杨开莲的志愿小组,一边对她进行生活照顾、心理咨询,一边不断地拨打她家人的电话。然而电话却始终无法接通。“大孙女咋办哦,不知道几天没人照顾是不是都变‘叫花子’了。”粉碎性骨折的左腿再痛也赶不上因为与家人中断联系而带来的思亲之痛。“小孙女的事情让我心里很痛,不想大孙女再出事。” 几天来,杨开莲一遍又一遍的念叨着。
   为了帮助杨开莲寻找亲人,4月21日上午9时,市三医院通过医院官方微博发出了寻亲信息,这一信息引起了包括市医管局在内的部门和网友的广泛关注与转发。截至当晚24时,就有11.3万阅读量,转发达到480次。同时,医院还联系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记者就此事进行报道,希望寻亲消息能更广泛的传播出去。此时此刻,找到家人,不仅仅是老人最大的心愿,也是三医院人甚至是全社会爱心人士的最大心愿。
   经过医院多方努力,23日中午12时许,终于首次拨通杨开莲儿子胡兵的电话……

儿子来院见母亲

   其实,就在杨开莲忙着找家人的同时,胡兵也在四处寻找受伤的母亲。“把我急惨了,到处都找不到人。”20日地震后,在成都打工的胡兵赶紧想办法往老家赶。几经周折,在下午18时许才终于回到了家。房屋已经完全坍塌,母亲不见踪影。听邻居说母亲受伤入院的消息后,他赶紧到县医院寻找,可没看到人。“电话一直打不通。”胡兵说,他发动了所有的亲友加入寻找母亲的行列,四处打听消息。
   接到市三医院医生的电话,胡兵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地。驻扎在芦山县的市三医院医疗救援队立即决定派车接上胡兵夫妇,让他们迅速到成都与亲人相见。“老家都没出来的车了,没法和大家汇合出发”,胡兵回复医院的志愿者说。 为帮助母子早一刻团聚,三医院志愿者从联系到胡兵那一刻起的7个小时中,联系医院前方震区救护车,指引路线,动态跟踪行程,派车接应……经过三医院所有人的不断努力,这一对母子终于在失去联系近85个小时后首次相见。
   “雨披都没来得及准备,不过管不了那么多了,见妈妈最重要。”尽管一路风雨,让胡兵夫妻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尽管一路崎岖,让两人只能四处绕路前行;尽管一路饥饿,却依然无法阻挡他们急切想见到母亲的不停的脚步……晚上20时40分,风尘仆仆的夫妻俩终于赶到病床前,见到了失去联系达85个小时的母亲。
   “妈妈放心,大哥已经赶回老家照顾,我们就在这边陪你……”儿子哽咽的对母亲诉说着家里的近况,杨开莲轻轻地点了点头。
三医院人被这母子情深、亲人重逢的一幕深深的感动了!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希望通过三医院人与社会爱心人士不间断的爱心传递,能够帮助在地震中与亲人失去联系的人们都能早日团聚!


救护队员感言>>>>
      救治生命是职业使然

   “接到出发命令,顾不上生病的儿子,带上帐篷就紧急出发,做好了长期驻扎震区的准备。”张济梅说,作为急诊科医务人员,在灾难发生后毫不犹豫第一时间出发,这是医者的天职与使命。在灾难面前,在紧急医疗救援面前,所有医务人员都是如此。“这次4.20地震,芦山震区是前沿,成都是大后方,我们必须承担起救治危重伤员的重任,从急诊分诊,到骨科、脑外科、普外科等专家会诊,急诊检查,制定诊疗方案等,市三医院实施统筹的安排、科学的救治,畅通的流程,全力以赴、争分夺秒的抢救地震伤员。”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