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遗嘱延续的医患真情
2014-03-14 15:01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一份遗嘱延续的医患真情
王鑫昕 实习生 杨瑞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3月14日 05 版)
这次偶然的结识,开启了刘家人和苑玉清的缘分。当时,刘昌祥觉得,这位医生很“直”,说话没有弯弯拐拐的东西,因此很信任他。春节前,老人的伤治愈了,随后出院。
几个月后,刘昌祥感觉胃部不适,再次住院。尽管儿女们在一些名气更大的医院“有很多关系”,但有了上次的相识,老人只认苑玉清,坚持要去找他看病。
为了让老人平静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家属对老人隐瞒了病情,并在苑玉清的支持下,按照老人的意愿把他安排在脑外科住院。
2008年7月27日,老人去世。临终前,老人召集儿女到病床前,立下遗嘱:要把和苑主任之间的情谊延续下去,办完丧事后,一定要请苑主任吃饭,每年要去看望苑主任。
尽管在老人生命的最后40天,刘家人是难熬的,但刘丽枫清楚,“是苑主任给了老人最后的尊严,使老人在去世的时候没有痛苦”。
丧事办完之后,儿女们遵照老人的遗愿,请苑玉清吃饭。
如今回忆起这段往事,苑玉清几度哽咽。这位外科医生做过无数的手术,与无数的病人和家属打过交道,他认为自己为刘昌祥老人做的事和为其他病人做的没有什么区别,他仅仅是尽了一位医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已。
他更愿意把医患间的这段温情归因于“病人和家属有一颗感恩的心”。他向别人坦言,老人去世前的那两天,他忙得都没时间去探望一下,但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却依然记得他。
“我明白家属的意思,也理解他的心情。”苑玉清说,“我拒绝了红包,同时告诉家属,我会尽全力做好这台手术,请他放心。”
“医患之间的关系没有那么复杂。”这位资深的神经外科医生认为,红包是很好推掉的,理由也很简单:“信赖比金钱重要,病人选择了我,就是给了我比金钱还重要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