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岁的婆婆 体重才27.5kg 关键是心跳还任性市三医院心内科团队:治疗困难重重?不怕,盘它!

2019-06-25 14:27

   心脏停跳意味着人体“主机”罢工,是无法想象的。然而,98岁的曾婆婆却动辄就可能遭遇突发的停跳。检查发现,其最长停跳时间竟达11秒!如果不及时安装起搏器,曾婆婆将随时面临猝死的风险。不过,近百岁的高龄,仅27.5kg的体重,都是手术开展的难题……

   近日,曾婆婆已经不止一次突然昏厥,甚至还在摔倒时摔伤了头部。虽然很快恢复了意识,但之后又会反复出现眼前发黑的状况。经过Holter检查,提示为“I度房室传导阻滞,II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以及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怕的是,曾婆婆最长的心跳骤停竟达11.02秒!随后,老人被转送至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救治。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周名纲表示,经过详尽的检查,确定安装心脏起搏器是解决老人家疾病的最佳方式。不过,想要开展手术并不容易——曾婆婆的体重仅27.5kg,基本上已处于“皮包骨”的状态。同时还存在骨质疏松的问题,导致对于疼痛特别敏感,胸骨稍有碰触就会疼痛难耐。

   “手术的难度比起普通患者,难了很多。”市三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童琳童琳解释说,因为老人家特别消瘦,锁骨下静脉缺乏皮下结缔组织的包裹,直接和肺尖紧贴,穿刺血管引起气胸的风险明显增加,同时曾婆婆的锁骨走行陡峭,锁骨下静脉位置变异的可能就大,也就是说,作为安置永久起搏器第一步的穿刺锁骨下静脉就是一大挑战。除此之外,也是高龄、消瘦的原因,术后伤口愈合慢,起搏器皮囊积血、破溃、感染的风险也随之增高。

   不过,曾婆婆的起搏器安装势在必行,因为如果不及时安装,老人家就会反复晕厥、摔伤,甚至猝死。市三医院心内科起搏器专业组专家在讨论后,决定采取在穿刺前先行锁骨下静脉造影,以更好地了解锁骨下静脉走行位置,从而指导穿刺及进针方向,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气胸等穿刺并发症。同时,建议患者选择体积更小的单腔永久起搏器,以减少术后切口、囊袋并发症。

   6月20日,心内团队全力以赴为老人家开展手术,以救治生命垂危的曾婆婆。为了减少老人家对于手术的恐惧,导管室护士李卓林全程穿着重达几十斤的铅衣站在手术台旁,负责和老人闲话家常,以尽量分散其注意力。1小时的医护默契配合下,得以顺利完成起搏器的安置。

   手术之后,曾婆婆的不适症状明显改善,伤口愈合良好,病情趋于平稳,预计今日康复出院。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