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心血管内科

2020-08-20 11:39

心血管内科研究团队介绍

成都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是省内唯一一家市级心血管疾病专业研究机构。是成都市第一批重点学科,四川省甲级重点学科,负责成都市心血管疾病的质量控制。近年来,陆续获得国家级胸痛中心示范中心、国家级房颤中心、国家级心力衰竭中心、国家卒中防治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生物器械培训基地等称号。

心内科拥有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专家和高素质人才。省市级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名;国家级学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2人次,全国委员4人次;省级专委会主任委员1人次,候任主任委员2人次,副主任委员5人次。科室主办国家科技核心期刊《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主编专著4本,获得国家专利3项,同时,近3年有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发表SCI、核心期刊文章100余篇,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8项。

科室拥有200张床位,有心脏介入导管室4间,设有心脏随访中心。拥有独立的抢救的重症监护病房(30张CCU床位),受试者接待室,试验用药品及试验用品专用储藏设施,科室分亚专业5个:冠心病,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病。

 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是我们的传统强项。我院1996年在省内率先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TCA),2005年开展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2010年系统开展了冠脉腔内影像学(IVUS)检查并指导复杂冠脉介入治疗。目前我科可常规独立开展各种复杂冠脉介入技术:左主干病变、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冠脉旋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复合介入技术(正逆向、ADR等),其中CTO介入的数量和成功率(90%以上)在西南地区均处于领先水平。近年来冠心病专业组更专注于高危复杂冠心病患者(CHIP)的综合救治,即在IABP及ECMO支持下进一步提高CHIP患者救治成功率、改善近远期预后。

心内科电生理与起搏专业组在西南地区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我科能常规开展各种复杂心律失常消融(房颤、器质性室速等)及各种类型器械植入治疗(ICD/CRTD、希浦系统起搏等)。“慢性房颤个体化消融”为我科特色诊疗技术之一,房颤消融总体成功率85.7%,并多次在国内大型学术会议(大连房颤国际论坛等大会)作手术演示;团队原创的“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新算法”以及“生理性起搏的间期优化”等新技术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该项技术成熟可推广,已申请多项专利。

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心内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及和学术影响力一直处于国内先进、省内前列,2011年四川省公信力医院排行中我们心血管科在省内排名第二。我们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心脏中心,是美国心血管病学会优秀专业示范中心;承担了重庆医科大学的本科教学和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是四川省心血管疾病专科医生培训基地。

在医院支持和领导下,我科积极开展主动脉瓣介入治疗(TAVR)技术,目前已完成团队建设,患者筛选进展顺利,拟于2020年初正式开展该技术;此外,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起搏器电极拔出术也在酝酿开展。目前心内科正在为创建覆盖大成都、辐射西南的心脏危急重症救治和疑难病症诊治中心努力。

专业负责人:蔡琳,主任医师,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全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委会委员;中国医促会全国心血管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专家组成员;中国医促会全国高血压专委会委员;中国医促会全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全国心力衰竭器械治疗工作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全国房颤工作组成员;四川省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心血管疾病质控中心主任。《心血管病学进展》副主编,《中华心律失常》杂志编委。


专业组人员组成:


姓 名

学 历

技术职称

研究职责

 

硕士

主任医师

主要研究者

徐俊波

硕士

主任医师

主要研究者

刘汉雄

硕士

主任医师

研究医师

余秀琼

硕士

主任医师

研究医师

 

博士

主治医师

研究医师GCP秘书

 

博士

副主任医师

研究医师兼专业质控员

邓晓奇

硕士

副主任医师

研究医师

 

硕士

副主任医师

研究医师

 

硕士

副主任医师

研究医师

 

博士

副主任医师

研究医师

张杨春

硕士

主治医师

研究医师兼资料管理员

郭良敏

本科

副主任护师

研究护士

彭海燕

本科

主管护师

研究护士

裴晓玲

本科

主管护师

研究护士

袁龙会

本科

副主任护师

研究医师兼药物保管员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