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潘少华老师讲述消化内科成果斐然的发展故事

2012-03-14 15:44本站

听潘少华老师讲述消化内科成果斐然的发展故事

消化内科/谢丽艳

2011年,医院将迎来建院七十周年纪念日。七十年来,医院与时俱进,从曾经的成都公立医院、川西医院、四川省立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发展到现在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七十年来,医院发展规模日渐宏大,从1941年的全院几十个职工发展到现在的1800余人,从100余张病床发展到今天的1000余张病床。七十年来,医院始终坚持“大医精诚,厚德积善”的精神,带领着全院医护人员走过坎坷而光辉的历程。

在医院七十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的令人激动和兴奋的时刻,我认真聆听了拥有三十多年工龄的消化科老护士潘少华之于消化科发展的切身体验与无限感慨。

老师首先介绍了消化内科的发展情况。她说,消化内科是成都市级医学重点学科,现有病区两个,设有病床70张,其中宾馆式温馨病床24张。设有环境条件为西南地区一流的内镜诊疗室及技术设备。现有主医师(教授)3人,副主医师(副教授)5人,主治医师5人,硕士学位者13人。消化科为中华内镜超声学组成员,中国癌症基金会消化道肿瘤防治委员会成员,中国南大区内镜超声协作组成员,川渝内镜超声沙龙四川省带头单位。

目前科室开展了30余项消化疾病诊断治疗项目,8项达国内及省内领先水平,是目前省内消化专业开展诊疗项目最全科室之一。“在业务发展的同时,科室取得的学术成果也不容小觑”,老师自豪地说。近年来,科室发表论文13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1本。获政府科研奖6项。多次在国内及省市学术会议上做专题讲座及内镜诊治表演;在西南地区率先引进内镜超声技术并开展内镜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内镜诊疗技术处于国内先进地位,尤其是对胰腺疾病诊疗具有突出优势;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3次,承办四川省继续教育项目《消化疾病及内镜新进展学习班》四期;在省内消化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

尤其是内镜超声检查技术在国内享有一定声誉,是川渝内镜超声沙龙四川省带头单位。随着各项技术不断地提高,消化科医护人员成功抢救了多个重症胰腺炎和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不仅挽救了他们的生命,同时减轻了疾病治疗过程中带来的痛苦。

老师说,“消化科诊疗技术的革新给患者带来了福音。”无痛胃肠镜检查术消除了病人接受胃肠镜检查时的痛苦;消化道肿物内镜下切除术;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及出血内镜下电凝电切或套扎切除;放频治疗,创口小,同时减轻了痛苦;食道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术、套扎术成为抢救、治疗肝硬化病人消化道大出血的有力措施;而开展的14C呼气实验即能明确:有无可导致消化性溃疡或胃癌发生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查并指导治疗;晚期胃癌经内镜局部化疗术不仅能缩小癌肿,还能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命,而且无全身化疗或放疗的全身副作用等等诊疗项目的发展。

“这些都是消化内科医护人员刻苦钻研和努力的成果。”老师自豪地说。

最令老师感慨的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使用。ERCP出现以前,凡是重症胰腺炎的病人一律要转到外科接受手术治疗,而现在,只需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插管向胰管及胆管注入造影剂,观察其显影情况即可,成为肝胆胰疾病的重要诊治方法。

ERCP的基础上进行的取石术、胆管支架引流术、鼻胆管引流术、胆胰管双支架引流术、鼻胰管引流术、胰腺假性囊肿引流术等对胆管结石、肿瘤、炎症、寄生虫、原因不明的阻塞性黄疸、胆源性及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胰腺炎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其只需在十二指肠乳头切开一0.51.0CM小切口,因此风险较小;其术前使用杜冷丁、安定等药物,患者总体感觉比做胃镜检查还好,术后患者恢复较快,一般治疗术后一周左右即可出院,特别是对一些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患者更为适宜。

老师还讲述了消化科用药的变化。他说,从止血敏、凝血酶,到生长抑素到后来的耐信,从口服、输液,到静推、泵入,无一说明着消化内科的发展和前进。

看着老师感慨又欣慰的表情,我自己仿佛也亲身经历了消化科的发展历程。在消化内科工作的一年时间里,我看到了医护人员精湛的医疗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看到了医护人员对病人的爱心和耐心,看到了病房环境的舒适和温馨,看到了“大医精诚、厚德积善”精神在每个医护行为中的展示。

身处这样一个优秀的大家庭,我感到很幸运。我会向每一个老师和同事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为消化内科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