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川省医学会科技奖二等奖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分子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

2020-12-21 15:40系统

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部肿瘤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困扰全世界医学界的难题。项目组采用了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技术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

1.发现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可通过下调气道IL-25从而减轻气道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和上皮细胞凋亡,恢复上皮紧密连接。2.发现尘螨疫苗特异性免疫治疗可通过上调TGF-β1/CYP27B1/25VD3通路和抑制IL-4通路分别上调气道抗菌肽和防御素分泌,增强气道天然免疫,减少细菌侵袭。3.发现地尔硫卓可促进MANS抑制丙烯醛诱导的气道粘液高分泌。4.发现和厚朴酚可通过Lyn/EGFR通路抑制肺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Lyn激酶抑制剂可通过PI3K/AKT/Bcl-2/caspase-3信号途径抑制A549肺癌细胞活性、迁移和侵袭,促进肺癌细胞凋亡。5.发现吉西他滨配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因治疗发生的毒副作用,FTY720能有效提高吉西他滨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敏感性,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而对吉非替尼耐药的晚期NSCLC患者应用培美曲塞进行治疗的毒副作用较轻,患者依从性较高。6.发现成都市社区COPD患者对该病知识的知晓程度低,防治知识缺乏,用药方面也和指南推荐有一定差距,并且成都地区患者COPD合并CHF的患病率高。7.证实AECOPD患者合并肺栓塞高危因素,早期无创通气对此类患者有较好临床效果;BNP有助于诊断COPD是否合并心功能不全;AVAPS 模式可帮助肥胖的 COPD 患者发生Ⅱ型呼衰时更快恢复,减少人工操作。

项目组部分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发表研究论文40篇,SCI收录7篇,SCI总影响因子合计16.222分,引用频次146次;出版专著1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在省内20余家医疗单位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防有重要作用。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互联网医院